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同时,具备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主要包括智能高压设备和变电站统一信息平台两部分。智能高压设备主要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高压开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等。智能变压器与控制系统依靠通信光纤相连,可及时掌握变压器状态参数和运行数据。当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时,设备根据系统的电压、功率情况,决定是否调节分接头;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会发出预警并提供状态参数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行管理成本,减少隐患,提高变压器运行可靠性。
智能高压开关设备是具有较高性能的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配有电子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具有监测和诊断功能。电子式互感器是指纯光纤互感器、磁光玻璃互感器等,可有效克服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缺点。变电站统一信息平台功能有两个,一是系统横向信息共享,主要表现为管理系统中各种上层应用对信息获得的统一化;二是系统纵向信息的标准化,主要表现为各层对其上层应用支撑的透明化。
智能即为人性化,就是把变电站做成像人在调节一样,当低压负荷量增加时变电站送出满足增加负荷量的电量,当低压负荷量减小时,变电站送出电量随之减少,确保节省能源。
智能电网建设是根据我国能源分布与负荷消费地域分布特点,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采取的电网发展方式,对各类能源,尤其是大规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计入和送出适应性强,能够实现能源资源的大范围、高效率配置。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化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前景依然广阔。
中国产业洞察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电网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智能变电站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根据国家智能电网“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新建智能变电站达5182座左右,其中新建750千伏智能变电站约19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约182座,330千伏智能变电站约60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约1198座,110(66)千伏智能变电站约3710座;改造64座500千伏、18座330千伏、320座220千伏、630座110(66)千伏变电站。
预计“十二五”期间,新建智能变电站智能化部分的约为537.6亿元,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总计为93.8亿元。“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建设计划总体1.6万亿元,按照智能变电环节约20%的份额计算,智能变电环节额度将达到3200亿元,前景依然广阔。
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这使得其并网容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伏发电大规模的应用。智能电网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方利用光伏发电的主动性,提高了光伏发电的开发力度和使用效率。
我国对智能电网的探究也一直在进行。目前,国内电网不能满足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国将建设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智能电网”,以解决光伏发电并网问题,促进新能源的利用。
我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化电网。
世界各国对智能电网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这是由于新能源发电依托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而发展。智能电网其高速、可靠、经济、安全的电能输送通道为光伏发电的电能输送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其发展与应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渗透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通信信息各个环节。在上述这些环节中,智能变电站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环。
智能变电站由数字化变电站演变而来,经过4年的发展,技术已经日臻完善。相比较其它环节,智能变电站已经达到了可以大规模进行推广的条件。智能变电站主要由设备层、系统层组成,与传统变电站最大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次设备智能化、设备检修状态化,以及二次设备网络化。
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并且重点对枢纽及中心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根据国网的规划未来我国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第一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46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28座;第二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80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50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48座;第三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77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44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60座。
按照国家电网“十二五”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在“十二五”前期,新建智能变电站进度保持较快增速,在后期,智能变电站改造占比将逐步提升。
《中国智能变电站行业市场前瞻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3年第六批招标,智能变电站招标量已经达到约3600座,招标量与规划预期基本相符,但是近几批智能变电站招标比例较前期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前期国家电网推进的智能变电站运行效果为达到预期;智能变电站制造成本降低速度较慢,造价依然较高;国家电网正在积极推进第二代智能变电站试点新项目,预计会放缓现有智能变电站建设进度以及降低智能变电站招标比例。随着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试点项目逐步投入运营,智能变电站招标比例将继续提升,建设进度将不断加快。
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
接收、执行指令,反馈执行信息,实现对一次设备控制功能的元件,是智能组件的组成部分。
一次设备与其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两者共同组成一台(套)完整的智能设备。
反映变电站电力系统运行的稳态、暂态、动态数据以及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图像等的数据的集合。
发出整批指令,由系统根据设备状态信息变化情况判断每步操作是否到位,确认到位后自动执行下一指令,直至执行完所有指令。
通过对变电站内信息的分布协同利用或集中处理判断,实现站内自动控制功能的装置或系统。
一种基于变电站统一采集的实时信息,以集中分析或分布协同方式判定故障,自动调整动作决策的继电保护。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采用了隔离式断路器等新型一次设备,优化主接线设计和总平面布局,节省占地面积;采用智能电力变压器等一次设备,近期集成了状态检测传感器和智能组件,远期可进一步集成电子互感器,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采用稳定可靠的电子互感器技术,解决了电子互感器的长期运行稳定可靠性不足以及抗干扰能力较差等问题,提高电子互感器的应用成熟度,实现电压、电流采样的源端数字化,提升智能变电站数字化水平,保障电网可靠运行。
采用就地化装置,解决环境、电磁干扰等对保护装置的影响,减少了数据传输环节,提高就地装置的运行可靠性;采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一体化装置、整合型测控装置,简化了二次电缆布线,全站集成化水平大幅提升。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应用取得突破,实现站域后备保护和站域智能控制策略,突破了间隔化保护控制的局限性,拓展了变电站的智能化应用。
构建一体化监控系统,深化信息综合分析、智能告警、一键式顺控等高级应用功能,解决目前存在的系统功能分散、集成度低、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提升变电站监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
采用数据通信网关机,提供面向主站的实时数据服务和远程数据浏览,满足主厂站信息交互的“告警直传、远程浏览、数据优化、认证安全”的新要求,支撑调控一体化的业务需求。
采用基于虚拟装置、数字化工具的一体化监控集成调试环境,大大简化调试工作量,缩短变电站建设调试周期。采用全站运行状态监测和远程可视化技术,通过数字化工具简化变电站日常运行和维护工作量,提高智能变电站运维的便利性。
总体上,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采用集成化智能设备和一体化业务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供货、一体化调试模式,实现“占地少、造价省、可靠性高”的目标,打造“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系统分为3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过程层包含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完成变电站电能分配、变换、传输及其测量、控制、保护、计量、状态监测等相关功能。根据国网相关导则、规范的要求,保护应直接采样,对于单间隔的保护应直接跳闸,涉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宜直接跳闸。
智能组件是灵活配置的物理设备,可包含测量单元、控制单元、保护单元、计量单元、状态监测单元中的一个或几个。
间隔层设备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等二次设备,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
站控层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实现面向全站或一个以上~次设备的测量和控制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站控层功能应高度集成,可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实现,也可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
高压设备是电网的基本单元,高压设备智能化(或称智能设备)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传统电网的主要标志之一。
利用传感器对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进而实现电网设备可观测、可控制和自动化是智能设备的核心任务和目标。《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技术条件》、《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智能化技术条件》对~次设备智能化做了相关规定。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可进行功能一体化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将传感器或/,u执行器与高压设备或其部件进行一体化设计,以达到特定的监测或/,u控制目的;②将互感器与变压器、断路器等高压设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减少变电站占地面积;③在智能组件中,将相关测量、控制、计量、监测、保护进行一体化融合设计,实现一、二次设备的融合。
实现智能化的高压设备操作宜采用顺序控制,满足无人值班及区域监控中心站管理模式的要求;可接收执行监控中心、调度中心和当地后台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经安全校核正确后自动完成符合相关运行方式变化要求的设备控制,即应能自动生成不同的主接线和不同的运行方式下的典型操作票;自动投退保护软压板;当设备出现紧急缺陷时,具备急停功能。
2.3利用网络替代二次电缆,有效解决二次电缆交直流串扰问题,并简化了施工。
2.4敞开式断路器:灭弧能量I2t监测、隔离刀闸测温、在线、二次设备网络化主要体现在系统结构的三层两网。
3.2站控层和间隔层以基于IEC61850标准的互联互操作为重心,实现数据共享。
2.3满足GB/T 14285继电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要求。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变电领域的发展重点是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将起到先驱作用。
(2)模拟量输入回路和开关量输入输出回路都被通信网络所取代,二次设备硬件系统大为简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进了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交换机等新装置;采用了IEC61850标准、IEEE1588新标;其中继电保护系统、通信网络结新体系结;同时研发了一些新功能。
而智能变电站本质优点主要体现在:过程设备数字化,主要为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智能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主要为IEC61850标及网络通信技术。
变电设备智能状态监测技术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根据其现状及特点,有以下建议:
(1)将成熟的监测技术引入电网一次设备,提高智能一次设备的监测有效性和准确性。智能一次设备已成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只有进一步提高智能一次设备实用性,才能保证其良性发展。
(2)促进智能一次设备状态监测技术与传统二次技术的融合,真正实现测、计、控、检、保五大功能与一体,其信息共享畅通、功能融合良好、运行操作可靠。
(3)进一步开发智能一次设备的综合分析系统,实现状态评价、寿命预估、故障诊断的高级应用功能。使得智能组件的设备状态综合评价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4)加强智能设备入网的检测、检定工作。智能设备尚处于发展阶段,产品不成熟,只有建立健全入网检测、检定工作,将该工作体系化、常态化、标准化、专业化,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切实提高一次设备智能化水平。
发电机的转子角、转速,以及相关电气量,如线路功率、母线电压等发生近似等幅或增幅的振荡,因振荡频率较低,一般在0.1-2.5Hz,故称为低频振荡。
色环是在彩色光谱中所见的长条形的色彩序列,只是将首尾连接在一起,使红色连接到另一端的紫色,色环通常包括12~24种不同的颜色。按照定义,基色是最基本的颜色,通过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基色可以产生任何其它颜色。
作为数字音乐文件格式的标准,WAV 格式容量过大,因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压缩为MP3或 WMA 格式。压缩方法有无损压缩,有损压缩,以及混成压缩。MPEG, JPEG就属于混成压缩,如果把压缩的数据还原回去,数据其实是不一样的。当然,人耳是无法分辨的。因此,如果把 MP3, OGG格式从压缩的状态还原回去的话,就会产生损失。然而, APE和FLAC格式即使还原,也能毫无损失地保留原有音质。所以, APE和FLAC可以无损失高音质地压缩和还原。在完全保持音质的前提下,APE的压缩容量有了适当的减小。
过压保护是指被保护线路电压超过预定的最大值时,使电源断开或使受控设备电压降低的一种保护方式。
散热器是热水(或蒸汽)采暖系统中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件。热水在散热器内降温(或蒸汽在散热器内凝结)向室内供热,达到采暖的目的。
巨蟹座55e是一颗环绕着巨蟹座55A的太阳系外行星,大小跟海王星差不多,直径达2.1万公里。
刘建军,1962年12月生,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刘杰,男,1970年5月出生,博士学历,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
张腾,1994年出生于安徽宿州,国际级运动健将。他的特点是重拳、重腿,打法硬朗,动作朴实,进攻凶猛,典型的广东队“泰式散打”风格。2011年,他凭转身摆肘KO泰拳王,一战成名的同时,再现张开印转身鞭拳KO蓝桑坤的经典画面。十年间,他完成了省冠军、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冠军的蜕变。
5(发音:中文 wǔ 英文 Five ),是4与6之间的自然数,是第3个质数,它还是圆周率的第4、第8、第10位小数。与汉语中的“五”同义,但和“吾”不同义。
水灰比也叫水灰比率,英文water-cement ratio,建筑术语,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的重量比值。
李森,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1992年5月参加工作,1996年10月加入中国,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江苏涟水人。亿博电竞 亿博官网亿博电竞 亿博官网